东山婚俗

发布时间:2016-06-21

东山人的民间婚俗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其中不少礼仪如定亲、抬行嫁、接夜亲、回门等仍沿袭至今,且已逐渐形成东山婚俗的一大特色。

 

定亲

定亲就是订婚,过去东山人对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视的,直到现在,还有些长辈对此极为看重。“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的习俗,封建婚姻,几乎都是媒妁之言,父母包办。门当户对是必定的,也有指腹为姻、攀娃娃亲等现象。现在的民俗和以前一样,父母往往要请算命瞎子推算双方的“生辰八字”,看合不合适在一起。如果相配双方就要选定好日子,办定
    盘酒,即定亲酒。定亲酒主要是男方出钱办,邀请亲朋好友、女方和媒人参加,聘礼则随双方意愿和经济条件而定。男女双方要各自向亲朋好友派发订婚糖。定亲酒后,其实就表明双方关系落实,可以经常走动,联络感情。当然,一些特定的称呼也可以就此叫开。男方被称为毛脚女婿,女方则是未过门的媳妇。订婚其实就跟做生意签合同一样,只要盖了章就得依合同办事,如有毁约,可是有赔偿条件的。订婚双方只要没有重大意外,是不好随便反悔的。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如果女方毁约,则需要赔偿男方的一切经济费用,但如果男方毁约,女方接受的聘礼可以不还。

 

娶亲

在东山,娶亲的过程非常复杂,结婚时间因此也被拖长,几乎要三天左右。这也是东山婚俗的一大特色。
    娶亲包括抬行嫁、迎亲、迎娶(接夜亲)、结亲、回门等五大程序。结婚的日子,也是俗称的“好日”是要在半年前就选定的。一般由男方选定,在上门送礼金的时候通知女方,意思也是让女方充分把握时间配置嫁妆。过去人家的嫁妆一般是八条被子、双人枕头、马桶、脚盆、箱屉,还有两根甘蔗,寓意“节节甜”,其他大件有缝纫机、自行车、红木家具等所谓几十几只脚,几响几转等。现在条件也好了,嫁妆自然也看经济条件而定,但床上用品、家电类的几乎都是女方操办。男方负责置办新房、装修等,这在江南一带几乎都一样。

结婚前一天,婚礼的仪式就开始启动。这一天,有俗称的“抬行嫁”,即男方上门把女方的嫁妆抬到新房。嫁妆上贴满“喜”字,抬嫁妆的队伍排满了大半条街,引得街坊邻居都探出头来看。自然,嫁妆越多,队伍越长,场面越风光。迎亲也是在结婚前一天,以前的迎亲场面现在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男方雇用一班鼓手或乐队,抬着摇摇晃晃的大花轿,欢天喜地、热热闹闹地来到女方家,到了门口还要鸣放爆竹。在水乡地区也有用迎亲船接新娘子的,而把迎亲队伍放在黄昏时分的则叫“接夜亲”。现在东山地区也还是能见到的。男方顺利到达女方家后,会见到女方家紧闭大门,安静无声,其实这时女方早已躲在门后商量讨要“开门钱”的对策。不满足要求,女方是不会轻易开门的,“开门钱”或钱,或烟,或糖,只有迎娶队伍大方,懂得适当的甜言蜜语,女方才会大门洞开,让新郎新娘见面。光彩照人,红脸害羞的新娘在伴娘及众多小姐妹的簇拥下众星拱月般地出现在新郎面前,步出闺房。离开的时候,新人要逐一向在场的亲朋道别,新娘则会和母亲深情道别,动情处甚至抱头痛哭,因为“哭发”在老一辈看来是吉利之举。但现在这样感人的场面很少见了。女儿出门,娘家人还要在门口泼盆水,意寓“嫁出女儿泼出水”。

而在男方家,家里人也早早准备好喜堂,场面就类似于民俗馆里的场景。正面墙上悬挂和合二仙的画像,两边墙上挂喜帐,上面有些好口彩的如“百年好合”、“白首偕老”、“天赐良缘”、“天作之合”等喜对。新娘被接到男家后,当夜拜堂成亲,拜堂仪式和现在无异。有意思的地方是,因为当天不是结婚正日,新人不能同入洞房,新娘子要和两三个小姐妹一起在新房同睡。

第二天才是结婚的正日,这一天也被称为“结亲日”,结婚三天中最最热闹的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都被邀来喝喜酒,场面甚为隆重。和江南一带不同的是,新郎要亲自到女方家中,三请四邀地请丈人、丈母,女方亲眷等光临男家吃喜酒。喜宴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不能乱坐。因为酒席上会专门设置两桌“巡台”和“府台”,前者是由新郎及岳父等长辈入座,后者则是舅、叔类的长辈。巡台桌要负责摆擂台豁拳,所以不能随便入座。其余按次序排列,男宾女宾分开厅堂入座。巡府台前一般要放一张半桌,前面系上大红锦缎的绣花桌帏,两旁放上一双大红喜烛,增添喜气。

酒席上,除了喝酒庆祝,东山人的习俗是要猜拳行令,由巡台的代表,依次和各桌推选出的代表猜拳。结婚的气氛因此也被火热地推向高潮,阵阵猜拳行令声和旁观者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场面热闹有趣。晚上,好热闹的东山人还不肯歇,还要跑去闹洞房。按旧规“三日无大小”,无论是谁,无论大小长幼,人人都可以去闹,而且内容也可以随意尽情发挥。第三天,也是结婚仪式的最后一天,新人要回女家吃“回门”酒。新婚仪式结束以后,新人完成婚礼,正式过起两人的小日子。而以后女方母亲逢年过节都要送礼物给女儿,小孩满月、过周岁时都要送上锁片、手(脚)镯等,还有日常用品、衣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