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太湖梦吴中

发布时间:2016-10-07

文/贡才兴

 

 

山水吴中,走向太湖,面对“万倾碧波一望收”的吴地文化母亲湖,便是您寻梦的地方。

 

 

水;是江南泽国的灵魂,断发纹身的先民们开创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而围绕太湖流域,又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正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三山岛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化石,到保存完好的明月湾村,陆巷三元坊,以及有着“千舟竞发”壮丽景象和南宋“七桅古船”的光福渔港,以吴王阖闾城为吴地的政治中心,不断叠加,流传继承有序的千年文明。

 

 

太湖的秀美孕育了江南古老的文明,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挥洒着浓郁醇厚风雅,太湖是大自然和人类的双重杰作,这堰塞古海湾而成的湖面积达2250平方公里,坐落在绿拥翠叠的群山下,汪洋碧波的太湖之滨­----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从尧帝,大禹治水,太湖流域始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泰伯句吴,三国东吴,东晋文化之清雅,南朝歌舞之升平,隋唐运河的繁华,五代之南唐吴越,宋词元阙,明清才子,民国委婉又铿锵……所有的前尘往事都笼罩在这浩浩茫茫的太湖烟雨之中,岁岁朝代更迭,年年花开不败,弥漫着的却是闪烁灵动的吴文化气息。

 

 

岁月静美,万物丰盛,浩浩荡荡是太湖的气魄与胸襟。

 

 

太湖是一条文化长河,洗礼过无数文人墨客,浸润出无数华美篇章。明代的书画家们,如:沈周,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等,缘于东山宰相王鏊的友情多次泛舟于太湖。李白的壮行、孟浩然的夜游、白居易的政声、范仲淹的垂范、钱谦益的情怀夹带着无数文思才情流淌至今。

 

 

湖中一座三山岛屿,“南宋水墨山水的范本”确地概括了太湖的精魂,神韵所在。这种渗透着太湖底蕴,山林毓秀的气象,千百年来不但滋养着吴地人民而且孕育出古吴文化多元化共生,圆融相处的大格局。如:兵圣武备、吴歌吴舞、能工巧匠……

 

 

绵延数十公里长的绝佳太湖岸线是母亲湖的飘逸裙裙,而洞庭东西二山,则是拥抱太湖的臂膀,余山岛、漫山岛则是翠绿肚兜下的丰腴双乳。“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吴中区拥有太湖三分之二的湖面,拥有1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湖区坐拥四十人岛、七十二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如此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怎能不让人沉醉与留恋?

 

 

太湖东、西山的湖畔山湾,远离尘嚣,但当年却有许多名贤、巨富在这地悄悄地留住了脚步,以“翁席刘严”的钻天洞庭或经商或从文,文商融合延续了耕读诗礼之家的传统,绿树掩映下的惠和堂、遂高堂、三德堂、礼和堂、礼耕堂、敬修堂、绍衣堂、敦和堂、仁本堂、雕花楼、状元府邸……这些残存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一座座古宅,有的尽管已经墙断垣颓,朽蚀斑驳,但仍然依稀当的富丽却隐蓄闲适的风采。

 

 

岛上的深宅小院,在碧水涟漪中把吴门建筑的精巧演泽得惹人爱惜,那种苏作工的精细和典雅,和着小桥流水和太湖的波声,显得恰到好处,粉墙黛瓦、飞檐翘壁在湖水的滋润下更是增添几分灵气。

 

 

我们用探幽揽胜的心境细细寻觅,目光自然走向缥缈峰、灵岩山、天平山、穹窿山、渔洋山及至漫山岛、余山岛、叶山岛、长沙诸岛走遍九村八巷七坞。名胜古迹,古镇、古巷、古井……于白云深处,水波浩淼处,久久徘徊不能自己,更有古寺道馆,名苑祠院。姑苏台、灵岩寺、圣恩寺、紫气庵、上真观、林屋洞、孙武苑、范仲淹祠、吴昌硕墓、金圣叹墓、蒯祥墓……它们似珍珠落玉盘一般洒落于吴地的山水涧。

 

 

风光迷人,充满野趣,清新的空气,悠然的白帆。太湖有三白的白鱼、白虾和银鱼以及太湖清水大闸蟹是舌尖上的珍馔。太湖三绝:湖至清、雾至奇、水至淡至凉。是象征自身生命的水性和水色。

 

 

湖畔,青青的芦苇像绿帐,薄薄的暮蔼流动如烟,小岛在芦荡丛中叽啾鸣唱,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白云苍狗,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看湖,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倾诉,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在一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屏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太湖的呢喃呢?

 

 

走过那曾相识的青石板、骑马桩、花岗石础凤尾檐,石驳岸、河埠头、黛瓦蠡窗长河棚……摇曳着数不尽的风情与传说。

 

 

迈进崭新太湖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走向太湖,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心灵在这里纯净而柔软,依在太湖的怀抱。看云、看星、听禅院晚钟,于风中、于歌中,泛一叶小舟,撑一枝竹篙……寻梦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