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天池山——小山寻幽

作者:明湖小隐   发布时间:2016-09-04

 “姑苏名山无多少,唯有天池形势好。四面山光施彩色,松柏常被白云绕。”清代诗人王珏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对天池山的最好的演绎。前两句是镌刻在检票门口,就是比较直白,倒不如后面两句。

 


 

 

第一次去天池山,是在小学时,当年觉得天池山的天池在山中间,攀爬十分费力,但不知为何近几年景区改造,二十年之后重游,发现轻轻松松就到了天池,让人疑惑,或许真的是景区下了大力气吧,但也失去了爬山的乐趣。

八点的天池山花山景区,十分幽静,阳光洒下来,冷冷的光柱,想起了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周围有山泉潺湲,可能是后来引的,之前没见过,石人石马是毛珵墓的,据说这条路也是墓园神道,此人与花山寂鉴寺渊源颇深,能得如此幽居,也是善报。

 

 

天池边寂鉴寺山门。寂鉴寺,相传魏晋年间支公禅师创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 然我们去的时候走错了路,先去了极乐园,是个石头做的神龛,供奉的也不知道哪位菩萨,一群老太太围着烧香,也没细看,但这一圈着实白爬了,要上山的路必须穿过寂鉴寺。在寒枯井前坐了一会儿,继续前行。

 

 

这条小路非常美丽,有苏州园林曲径通幽之妙,不过路上并不好走,山路石阶窄又密集,爬起来比较累,好在并不十分长,主要是因为天池山并不十分高,一百多米而已,路中间有亭子名为御览,可以稍事休息。

 

 

“莲花驾云”为吴中第一峰,巨岩矗立山颠,上宽下窄,酷似莲花盛开天穹。峰侧有一奇石,形如“老佛观莲”。相传:观音菩萨南海普渡来花山修道,足踏千叶莲华,留峰顶称莲花峰。

虽然不知道天池山为何有两个名字,后来才明白花山和天池山就是一座山,只不过前山和后山区别,山上有大石,危如完卵,名为莲花峰,古人花与华不分,所以华山也代指花山。

 

 

放鹤亭看莲花峰最好,当天山色很妙,难得天朗气清的秋日感觉。

 

 

何年放去千寻孤鹤拂苍穹 今日啸来万壑寒辉照短亭 放鹤实在是古人的一种行为艺术,哪儿都有,但至此,至少是个隔断,天池山的风景还主要是以寺庙为主,后山则是隐居之所。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花山书》,记载了康熙二十八年春幸临华山的圣踪与有关史料。《花山书》记载,花山又名华山,海拔约176米。传说在2500年前老子《枕中记》就有记载“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晋代高僧支遁等曾在此隐居。宋代苏舜钦,明代高启,清代康熙、乾隆两帝都留有诗篇。诗文中道出了花山是个适宜隐居、避难之所。自东晋的一个高僧来此后,各代高僧和文人雅士纷纷到此隐居。

 

 

留些山顶看小山走向的图,然后可以鉴别山的位置。

 

 

有人在拓碑,看了好些时候热闹,仔细看了看,大概是吹捧花山的文章,私以为拍马屁真得和古人学学,又高雅又拍得恰到好处。

 

 

这是个佛教和隐居文化并存的地方,五十三参的石阶,参参见佛,据说能踩出响声,专为皇帝铺设,这么寓教于乐,也真是好有心。

 

 

翠岩寺遗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早春,康熙帝南巡,舍舟坐轿,到花山,与花山寺住持晓青和尚问答笔和,诗词酬唱,赐“翠岩寺”额,一时花山名声大噪,可惜后来似乎毁掉了,原因不详,看这架势,似乎是着火了,据说有铜鼓、铁佛、石门槛三宝。现在还是有寺庙,叫广慧塔院。不是佛教徒,路过。。。。开始摩崖石刻。

 

 

文字游戏,但自从了解了二虫,对其颇有免疫,将凡字一点出头,就是出凡,过了这块就出凡了。

 






 

花山的摩崖石刻虽少但精,至少在别处没见过重样的,比之黄山泰山,雷同太多,这里倒是有些可看之处,也许是我又才疏学浅了。

 


 

一处很贵的特色客栈,然而似乎没什么人住,唯一的优点是在景区内,可以晚上看星星,看日落日出,但还是强烈建议去高点儿的地方。

 


 

出门往东走就是白马涧,就能找到公交车了,如果玩这个景区的自驾游,倒不是很合适,因为如果从花山下,还得重新翻过去到天池山停车场开车回去,建议是留一个司机在车里,从天池山开到花山接应,不然就当多锻炼锻炼,反正也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