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智慧山—穹窿山

作者:Anny   发布时间:2012-10-31

    苏州穹窿山是《孙子兵法》诞生地,乾隆六次祈福地。她是天目山东北延伸的余脉,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山形北西走向,长约7.5公里,北高南低,北宽南窄,最宽处有4公里,在平面图上,整座穹窿山形似“耳”字。穹窿山位于苏州西南部二十公里处,在19982月份正式对外开放,其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为太湖东岸群山之冠,景区总面积达18平方公里,是吴中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一座山。因此被称为“苏州第一山”。穹窿山不但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众多,主要景点有御湖、望湖园、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上真观、宁邦寺等。

 

御湖

 

 

御湖原来只是一个无名湖泊,但因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每次驾临穹窿山时,都要经苏福运河到善人桥御湖后弃舟登岸,也就因此得名了,所以御湖中还有迎驾亭,附近的村落为接驾村。湖心还有一个龙涎瀑布,是苏州地区最大的人工瀑布,高18米,宽45米。在几里外都能感受到瀑布之声的震撼。

 

景区大门口

 

 

北大门“穹窿山”三字就是乾隆御笔。“穹”是苍穹、高大的意思,“穹窿”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宗教建筑形式,俗称“圆顶”,是迈向圣殿的通道,而穹窿山的山体是中间隆起,四边下垂,形如圆顶,把它叫做“穹窿山”也十分贴切。

 

铁竹亭

 

 

铁竹亭是为了纪念穹窿山一位比较有名望的道者施亮生而建,他是上真观的开山祖师,道号铁竹道人。后来在前明巡抚吴晋锡和真人张应京的协助下兴建上真观,把上真观扩建为5048间,称为江南的道教中心。

 

乾隆御道

 

 

御道入口处,这牌坊是花岗石特制,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用的就是这种材料,两侧柱上刻有“居然五岳尊,突作三吴冠”,是明代诗人申时行《登穹窿》诗中的一句。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突出了此山在江浙一带群山之冠的地位。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驾临穹窿山时,都是从这条山道上山的,故称为御道。这里的御道跟其他的御道有所不同。一般我们看到的御是用青砖铺成“人”字形的,暗寓这是“万人之上”的君主走过。而此御道呢是当时本地的官员得知乾隆就要驾临穹窿山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一夜间将一条山间小路铺设成现在的模样,因此更具有纪念意义。

在御道的两旁有许多名人留下的石刻,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块,也是乾隆御道上第一方石刻“民国甲子四月,西林岑春煊,武进冯家锡,宜兴朱祖荫,桐城孙发绪,桂林况周颐、吴肇邦,腾冲李根源同来游”。由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书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根源隐居小王山时,常与前去拜访他的友人一起游穹窿山,并留下多处石刻,这块石刻就是1924年李根源与六位友人共游穹窿山时,由李根源题写并请人镌刻的。

 

土地祠

土地祠里面供奉的是城隍爷、水仙明王、土地公公。专保护当地的百姓,深得百姓的敬重,水仙明王在道教中称水神。据《吴门表隐》云:“穹窿半山土地庙在膝潭上,神姓施,名醴泉,香山人,讨湖寇死节,投尸于太湖,有螺蛳群鱼护尸之异。”

 

上真观

 

 

乾隆皇帝的六次祈福地上真观。上真观座落于苏州穹窿山的三茅峰,始建于汉平帝元始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殿宇依山而筑,占地数百亩。清顺治、康熙都分别赐额和亲临上真观,以示皇恩浩荡,乾隆六下江南六次驻跸上真观,可见当时上真观在诸帝王心目中的地位了。相传清同治年间为上真观最鼎盛时期,殿房5048间,可容万人。称为江南的道教中心。清末民初时保存尚还完整,50年代仅剩一半,60年代后期文革时几乎全毁,残存的山门在1976年冬倒塌于大雪之中。

为了弘扬传承道教文化,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力发展人文吴中的旅游战略,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在原址上重建上真观。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上真观,是90年代在原址上逐渐恢复和重建的。建筑宏伟壮观,让人觉得未进山门,却已感到整座道观的庄严气势了。

 

望湖园

 

 

望湖园是穹窿山的山顶花园,占地60亩。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据专家考证六次都来过穹窿山。他每次到上真观祈福延寿后都要来这山顶眺望太湖,领略风景,故得名“望湖园”。

 

孙武苑

 

 

孙武苑地处茅蓬坞,是苏州西郊山区最深、最原始的山谷。这里的空气也是特别的新鲜,所含的负离子也是特别的丰富,据专家测试是一般居室的400—500倍。不仅如此,经过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及中外专家考察论证,认定在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孙武因为躲避政治动乱从齐国(现在的山东)投奔到我们国势昌盛的吴国,就在这山坞隐居。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写出了闻名中外的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孙子兵法十三篇》,另一方面静观时局发展,以便待机出山。

 

孙子兵法碑廊

 

 

整个碑廊是由三种版本组成,它们都是以黑色大理石制作。正面是中文碑,全文共有6097个字,是由苏州已故的书法家程可达根据魏武帝的注本改写的。中文碑中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是5*5厘米,暗寓孙子兵法“五五之变,无穷无尽”之意。左边英文碑共有十万字母是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副会长吴如嵩主编,原国家外文局局长林戊荪翻译的;右边是日文碑,有1.2万字,是由日本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服部千春先生亲自校定并捐款建立。

 

孙武事迹壁画

 

 

这幅壁画刻画了孙武在我们吴国40余年辉煌的业绩。主要包括了:

1 陈完逸齐。2 田书伐莒。3赐姓孙氏。4 避乱奔吴。5隐居穹窿。6潜著兵法。7伍员七荐。8晋献兵书。9吴宫教战。10吴王拜将。11经国治军。12西破强楚。13北威齐晋。14 南服越人。15 功成身退 16终老吴地。

 

孙武铜像

 

 

孙武青铜像刻画的是孙武年轻的时候正在撰写兵书,是根据明景泰时广陵王所珍藏的《列代将鉴》图上刻下来的。是20009月落成,高约1.5米,重达700多公斤。孙武盘腿坐在书案前,眉宇间露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家的气概。

 

兵圣堂

 

 

“兵圣堂”是为了纪念孙武,弘扬中国军事文化而建的而一座纪念堂。里面的造型和结构都与《孙子兵法十三篇》有关,兵圣堂四面凌空,四面开门,四周有廊是当时春秋时期的建筑风格,屋顶置青铜凤鸟一只,一幅中国唯一的红木雕刻《孙子兵法十三篇》,内墙四周嵌有约刻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吴将孙子像碑》,长103.5厘米,碑右侧分别有孙武与孙膑的阴刻白描线刻画像。

 

朱买臣读书台

 

 

朱买臣读书台是我国古代五大名台之一,而这读书台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大自然神斧天工的杰作,纯出自然,无任何人工修饰,是西汉名臣朱买臣在砍柴之余读书用功的地方。

 

宁邦寺

 

 

宁邦寺位于穹窿山的二茅峰。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梁代,称“海云禅院”,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当时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谋害后,抗金名将韩世忠看破朝廷的腐败,就来此参禅隐居,改名为“宁邦寺”,意思就是安宁之邦,希望国家和平安宁!

 

 

百丈泉、玩月台

 

 

在宁邦寺旁有潭泉水,是穹窿山古泉之一的百丈泉。据传宋代高僧佛慧禅师主持时,因寺内僧多水少,而水不够,他施法将锡杖插于半山百丈崖上,顿时泉水涌出,并将山泉水引入寺院内供僧人使用。百丈泉潭边有一石亭,名“问泉”,精巧雅致,亭柱联是柯继承撰写,透露了几分禅机“百丈泉,泉百丈,韵也,声也;宁邦寺,寺宁邦,是耶?非耶?”

百丈泉向上是玩月台,当年韩世忠常在此赏月。为了纪念这位抗金名将,景区逐步开发建设,在玩月台建有戏台、茶楼、玩月亭,晚上游客可以在此听戏品茶赏月。后人也在这里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是一处难得的天然石刻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