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湖

作者:Anny   发布时间:2012-12-20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长在太湖边的苏州人,对于抚育自己的这一方太湖山水自然有着一份熟悉而亲切的感情。偶有闲暇,漫步在宽阔的湖堤之上,穿行于绿柳红桃之下,抬眼远眺那“波光三万六千顷、苍翠七十二青峰”的太湖美景,总是会有颇多的感悟涌上心头……

自古以来太湖就以风光秀美而闻名华夏。正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太湖水虽不深而清澈,太湖山虽不高而清秀。沿湖所见,水湾盘曲、丘陵连绵,远眺湖中,水面浩瀚、岛礁棋布。每逢风和日丽之时,烟水浩淼、水天一色,点点渔帆、片片樯影、气象壮阔,观之胸襟为之一宽。到了夕阳西下、落日斜照之时,湖面上波光粼粼、彩霞万道,令游人流连忘返。若有闲情,夜游太湖更是别具情趣,星河灿烂、倒映水中,琼楼玉宇,宛如仙境,虽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般喧闹的红尘繁华,却另有一番世外桃源般的清静悠然。

 

 

太湖山水不仅秀丽多姿,更兼得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之佳,孕育着鱼米之乡和丰饶物产。沿湖之地,花木繁茂、果林成海,春采香茶、夏摘杨梅、秋尝柑橘,冬收银杏;至于湖鲜水产,更是数不胜数,著名的太湖“三白”,食之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太湖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有着“历史悠久、人文汇萃”的赞誉。物华天宝的太湖之滨,是吴文化的发源之地。早在一万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在三山岛等地狩猎采摘、艰难度日。七千余年前,太湖流域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种植水稻的发祥地之一。

泰伯、仲雍奔吴之后,中原先进文化和本地文化迅速融合,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之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了历两千五百多年而不朽的苏州城。正是这些先贤的无量功德,才为吴文化的最终发展成形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所谓人杰地灵,上至春秋下到近代,数千年来太湖之地英杰辈出、灿若星辰:写下《孙子兵法》十三篇、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的兵圣孙武;少年成名、文采斐然、并称“二陆”的陆机、陆云;擅长书法、人称“草圣”的张旭;出将入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官清廉、忠正不阿的宰相王鏊;其余六朝的世族、盛唐的诗人、两宋的名士、明清的官宦等等名人更是不可胜数,无不在这太湖锦绣之地留下种种遗迹和传说,供后人瞻仰游览。

从孙武隐居的穹窿山到龙女传书的柳毅井,从吴王消夏避暑的石公山到大禹治水所过的林屋洞,都已成为驰名海内外的风景名胜。至于太湖之畔的民情民风,更是纯朴热情又不失温文而雅。走进农家小园之中,和村中故老闲谈往事,食鲜鱼、品香茗、观青山、望绿水,更是颇有几分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趣。

如今,迈进新时代的太湖之畔更是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当你站在环湖大堤之上眺望这一片吴中大地,处处可见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和宁静祥和的家居场景——朴实智慧的吴中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建设着美好家园。从他们热烈的言语中,灿烂的笑脸中,你也一定会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坚定而朴实的信念:

太湖的明天会更好!

太湖旅游集团“游太湖写心得,送《姑苏晚报》全年刊”活动入选稿件

   作者:司马思琦